社区书屋里惬意阅读,文化广场上舞步翩跹,剧院戏台畔听歌赏曲……对于常德人来说,这一幕幕已成为再寻常不过的生活场景。
近5年来,全市思想文化宣传战线紧跟市委、市政府步伐,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全力推进文化名城建设,逐步实现文化服务全民共享、文体活动高潮迭起、文艺精品亮点纷呈。一股浓浓的文化馨香浸润沅澧大地,在文化创新中焕发出勃勃生机。
文化服务全民共享
2016年4月22日,正值“世界读书日”前夕,一场读者答谢会令市烟草公司紫菱图书馆温情无限。温暖明亮的灯光、纵横有致的书架、舒适美观的桌椅……在这里,不同年龄阶段的读者分享着与“紫菱”共度的点点滴滴,自在徜徉在书籍的海洋。
“我们的图书馆不设门槛,只要是爱书的人都可进来读书”,相关负责人表示,紫菱图书馆自设立之初就确定了“立足全民”的目标,配备近5万册藏书、免费对外开放,力求为市民提供好的阅读环境和精神食粮。
自去年1月5日开放以来,这座“24小时不打烊”的紫菱图书馆,每天接待读者近千人次,已办理借阅卡4000余张,开展阅读分享、名家讲座等公益活动50多场,被誉为常德城新的“精神坐标”。
以紫菱图书馆为蓝本,我市于去年6月启动了“书香社区”建设,计划3年内在全市每个社区建成一个功能齐全、设施完善、免费开放的图书馆。为此,市委宣传部从文化产业引导资金中安排200万元用于书屋建设工作,同时协调各个单位通过各种渠道投入700多万元。如今,“书香社区”建设成效初显,富强、紫桥、丝瓜井、新东街等20个社区书屋在市城区投入使用,中外女性作品图书馆等特色图书馆建成开放,惠及40余万群众。
与此同时,以文化名城建设为抓手,我市着力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5年来,“三馆三中心”、丁玲公园等市城区标志性文化工程建成使用;广播电视“村村通”、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等文化惠民工程基本完成。一张覆盖城乡、便捷高效的公共文化网络正在形成。
文体活动高潮迭起
2016年7月28日晚,市城区白马湖畔灯光炫丽、人潮涌动。在观众的喝彩和掌声里,新一年的“百团大赛”决赛拉开了大幕。在接下来的一个月里,来自100支文艺团体的25场决赛表演在市城区轮番上演,为市民呈献丰盛的视听盛宴。
自2012年启动以来,我市“百团大赛”已连续举办了五届,每年参演人员达4万多人、演出600多场、观众160多万人,形成了“城乡互动、全民同乐”的生动局面,被中宣组誉为“创造性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典范”,纳入全国宣传工作创新案例教材。
为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在我市广泛开展,成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有效载体。近年来,已成功承办“我们的节日·端午”湖南省第二届群众性龙舟赛总决赛、湖南省第五届全民广场舞大赛总决赛,组织庙会灯会、非遗展览、经典诵读等文化活动800多场。录制的“我们的节日·中华长歌行”特别节目,在中国文明网展播。
此外,我市还举办了“欢乐潇湘·亲亲常德”群众美术书法摄影活动,征集作品1万余件,其中45件作品入选省展,获一等奖4个、二等奖4个、三等奖14个;举办环柳叶湖万人马拉松赛、自行车赛等大型体育活动,推动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开展;策划组织了全国“鼓书”学术邀请赛、全国京剧票友演唱汇、丁玲诞辰110周年纪念活动、“德孝廉”小小说全国征文大赛等一批全国性文化赛事。
文艺精品亮点纷呈
惊艳灵动的舞美、婉转动人的唱腔、脍炙人口的故事……2015年7月,大型舞台剧常德高腔《孟姜女传奇》在常德市鼎城区艺术舞台首演,引来好评如潮。
《孟姜女传奇》是常德汉剧高腔保护中心成立后,历时1年半时间精心打造的诚意之作。在创作手法上,采用“老腔新唱”的形式,在高腔的曲牌中,加入了现代音乐元素。精心打磨下,该舞台剧在第五届湖南省艺术节上捧回了获田汉大奖、田汉导演奖、田汉音乐奖、田汉表演奖等四大奖项,令常德汉剧高腔这一拥有600年历史的古老艺术重焕生机。
近年来,我市立足本土化,持续创作了一大批集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为一体的精品文艺节目,受到了人民群众的喜爱和专业领域的肯定。
例如,花鼓小戏《村长家的尿不湿》、常德丝弦《“110”的故事》等6个节目获“三湘群星奖”金奖;常德丝弦弹唱《群星耀三湘》、湘北大鼓《香火》和荆河小戏《心灵的魔术》入选文化部第二届“大年小戏闹新春”视频展播,全省6个节目入展,其中3个出自常德,《香火》还获得了“观众最喜爱的十个曲艺节目奖”;鼓盆歌《西瓜的秘密》、《鼓舞人生》分别获得“全国优秀曲艺传人学术交流展演”金奖、银奖。
另外,常德丝弦艺术剧院应邀赴联合国总部展演。受省政府委派,常德丝弦艺术剧院赴联合国总部参加“锦绣潇湘——湖南文化走进联合国”宣传展演。
不仅如此,短篇小说《戏里戏外》、组诗《古寺入秋》获第三届“潇湘杯”网络文学创作大赛一等奖;组诗《方圆百里》获全国诗歌大赛二等奖……一批批优秀的文学作品,也正在沅澧大地上涌现。
尚一网见习记者 李张念 记者 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