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李龙 文/图
鼎城区牛鼻滩镇,南滨沅水。
曾经,这里活跃着牛鼻滩、北小河两个渔业队,渔民以水为田,居无定所。渔船往来如梭,经沅江入洞庭,凡有鱼群的地方就有渔民的身影。鱼,现捕现卖,不愁销、变现快,那时的渔民收入要高于普通农民。
电打鱼的出现改变了河流的生态,由于过度捕捞,渔民的生活每况日下。2020年,为保护长江水生生物,国家开始实施长江十年禁捕计划,渔民面临重新择业困境。
为缓解就业压力,牛鼻滩镇政府为转岗渔民设置了35个公益性岗位,公益性岗位涉及保洁、巡查等方面,既保障了部分转岗渔民的生活又为禁捕政策的落实助力。
52岁的袁承文就是其中一员。作为河道禁捕巡查员,袁承文和其他8位转岗渔民一起担负起了18.5公里沅江河道24小时巡查的任务。
牛鼻滩镇两个捕捞队共205户,渔民总数453人,他们响应镇党委政府的号召,上岸自谋生路,他们开餐馆、加油站、理发店、做巡查员等等,虽步履艰难,但也踏出了属于他们自己的一条路。
7月16日,沅江牛鼻滩水域,接群众举报后,河道巡查员袁承文和雷先弟正配合公安准备去运沙船上收缴非法渔具。公益性岗位让部分转岗渔民有了基本的生活保障。
11月5日,转岗渔民陈祥富在搬运缆绳,他筹集了200多万元创办了船舶服务站为过往船只提供加油和维修服务。
11月5日,转岗渔民汤权兵一边做街道保洁,一边和妻子曾今美经营理发店。嫁人前,曾今美就有理发的手艺。
11月5日,牛鼻滩镇北小河渔民新村,81岁的渔民廖弟珍在家门口清洗油烟机叶片,老伴去世前为其缴纳了社保,她现在衣食无忧。
11月6日,沅安路沅江公馆小区附近,聂强的渔民斑鱼馆转型做羊肉馆。转岗渔民聂强曾经既捕鱼又经营以河鲜为主的餐饮。禁捕后,生意下滑,为此他远赴外地学习,为店面转型做准备。
11月5日,北小河渔民新村,年轻的转岗渔民大多外出打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