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微风,你是绿草,灿烂的阳光将我们照耀;我为你讲述,你为我叫好,今夜的梦想是明天的骄傲......”90后乡村女教师麻小娟的故事温暖了众多人的心。说到乡村教师,很多人看到的是他们的坚守、是奉献、是清贫。看不到的,是他们的乐在其中、内心富足,是对职业的自豪。
这个“三八”节,一起听听乡村女教师们的故事与心声。
苦与乐的辩证:
条件再苦,但与钟爱的事业相伴,就能乐在其中
讲述人:童中英 记录:肖志芳
趁着春光明媚,童中英领着学生将课堂搬到了操场。
受几位启蒙老师的影响,小时候我就立志,将来也要成为一名像她们一样认真负责的老师。2005年高考失利,我没有考上理想的师范大学,于是听从父母的建议选择了金融学专业。进入大学后,我依旧割舍不掉心中的教师梦。大三那年,当同学们都在找单位实习时,我却做出了一个令所有人都诧异的决定——考教师资格证。彼时父亲已替我找好了实习单位,他强烈反对我的做法,为了逼我就范他甚至断了我的经济来源。为了坚持自己的梦想,在烈日炎炎的夏天,一边通过在街头发传单赚取学费,一边参加教师资格证培训。
毕业前夕,我终于拿到了梦寐以求的初中语文教师资格证。当我满心欢喜带着简历来到一所小学参加招聘考试资格初审时,工作人员在我简历上将“金融学”这几个字圈了出来,告诉我专业不符,没有资格参加考试,我就这样被拒之门外了。但我并没有气馁,第二天又来到了另一所学校,因同样的原因又被拒绝了。第三次,还是一样。我终于没忍住,不顾旁人的眼光蹲在招聘现场委屈地大哭起来。
当我正要放弃时,报纸上的一则消息改变了我的命运。为了扶持中西部农村义务教育,国家开始实施特岗教师政策,通过公开招聘高校毕业生到中西部地区"两基"攻坚县以下农村学校任教,凡持有教师资格证的毕业生都可以报名,不限专业。我终于有了参加考试的机会,并以笔试第一名成绩入围。面试那天,主考官问我:“你觉得最宝贵的青春在偏远、闭塞的山区学校度过值得吗?”我想也没想回答道:“山区孩子也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他们需要我们!”就这样,我通过了湖南省特岗教师招聘考试,有幸成为了石门县太平镇穿山河学校的一名老师。
记得初到学校的那天,王校长握着我的手说:“你是文化大革命以来,第一个来到我们学校的外地老师!”在这所简陋的学校,我被安排住在了校门口的一间小木屋里。随行的父母看到条件这么艰苦,都心疼地劝我说:“你还是跟我们回去吧!”我坚定地拒绝道:“好不容易才打开了梦想的大门,我不会这么轻易放弃的!”第二天开学,看着山区孩子们那一张张渴求知识的笑脸,我满怀对教育事业的热忱走上了三尺讲台。
这些年,工作地点有变动、任教的科目也换过几回,但我一直坚守在乡村教育一线。我的婆家在遥远的北方,老公又常年在外地工作,我独自带着孩子克服了很多的困难。在最艰难的时候,我曾一手抱着孩子,一手在黑板上写字,下晚自习回家的路上只有我抱着孩子孤单行走的身影。但我不曾抱怨,乐此不疲,因为我深深热爱着我的教育事业。
大与小的辩证:
一个人的力量如微光,却可以为孩子指引方向
讲述人:曹金霞 记录:肖志芳
曹金霞为学生上门送教。
我1991年11月出生于石门县壶瓶山镇的一个小村落,2015年被招聘为石门县壶瓶山的一名特岗教师。求学路上走出去,教学路上走回来,至今仍旧在这片生我养我的土地上,用自己的微光助燃大山里的孩子梦。
在壶瓶山大山深处有这样一个孩子——他因身体重度残疾,生活无法自理,无法如同龄儿般入学就读。一群老师齐心协力,接力为这个孩子送教上门,我就是其中的一员。学校距他家二十余公里,到他所在的村需翻越一座大山,再步行四公里左右的上坡,小路荆棘丛生不说,还险峻陡峭。送一次教,最短耗时也在六小时以上。
在初春里趟过膝刺骨的河水、在酷暑里爬山滚豆大的汗珠、在深秋里携书负重前行、在严冬里踏厚厚的积雪,只为给这个孩子一次与常人一样的童年,可学习、有期待、有梦想。
2020年8月尾,我接到被任命为平洞完小校长的通知时已怀孕四个月。我深知前任校长已年近退休,正是用人之际,便没有推诿,接下了这个担子。
近几年学校学生人数急剧减少,面对学校生源大量流失的现状,急需寻找解决办法,以稳住生源。排除客观原因外,师资力量日趋薄弱和家长对农村教育的不信任成为其关键原因。炎炎夏日,我挺着肚子准备开学工作,为了改善教师的办公条件,我撸起袖子带头开始拆卸桌椅,重新布置教师办公室,最后在老师们的共同努力下布置了大家自己满意的“小工位”。对于家长方面的问题,我深知只有勤走访,才能凝人心。开学之前,我就带领本校教师对辖区的入学适龄儿童进行走访。我在孕期腿部浮肿得厉害,加上走访路途山路居多,高一脚低一脚,跑遍了辖区内的几个村庄,累了又心怀对肚里孩子的愧疚。认真咨询,细心了解,举实例,讲方法,与家长们共同探讨最佳的教育方法,又觉得这何不为一件乐事呢?
功夫不负有心人,如今,学校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正朝气蓬勃的向上成长,觉得付出的一切都值。
阳光普照万物,雨露不曾偏私。很多大山里的孩子无法享受城市的教育资源,但不能少了慰藉他们心灵的,托起他们梦想的好老师啊。这样的想法一直被埋在心里,也正在践行的路上。
多与少的辩证:
多劝一位父母回来,就少一个留守儿童
讲述人:宋颖 记录:肖志芳
课余时间,宋颖和孩子们一起做游戏。
在教师行业,我们一直信奉一句话: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从教11年来,我一直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履行着爱的承诺。
我所在的西洞庭管理区望洲完全小学是所乡村学校,留守儿童占了很大的比重。这些孩子在长期缺少父母关爱的环境中成长,身心发展受到严重影响,养成了任性、冷漠、自卑、郁闷、失望、敏感、孤独、不安、胆怯等不健康的心理。他们普遍缺乏良好的早期教育和行为引导,在学习上缺乏热情,甚至有厌学情绪,学习成绩不理想。
有天上课,一位小女生望着窗外出神,下课后我把她叫来办公室询问情况。她说是因为想妈妈了,她的妈妈去外地工作了。我的眼泪瞬间流了下来,收起原本打算批评她的话,换成了一个大大的拥抱。
后来,我给班上每个孩子都建立了“成长相册”,每个星期、每个月都会发不同主题的照片来记录他们的成长,让在外打工的家长能看到孩子的点滴成长。
对于这些父母不在身边的孩子,我会更加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经常周末带他们出去玩。可老师再好,也替代不了父母。尽管孩子们脸上笑容多了,但有些仍旧很自卑、怯懦。于是我开始做家长的工作。
看着照片里孩子快乐的笑脸,在我的一次次劝说下,家长疑惑了:我该不该回家去陪着孩子只有一次的童年?终于,有家长开始选择回来。在妈妈的陪伴与呵护下,原本性格强硬,经常不写作业的孩子变得积极开朗起来。正值栀子花开的季节,放学回家孩子忙着摘花想第二天送给我。她妈妈笑着问他:“你就这么喜欢宋老师啊?”孩子黑黑的小脸蛋顿时眉开眼笑,说:“是啊,我最喜欢宋老师了。”我想,每个孩子都是坠入人间的天使,而老师就是为天使修补翅膀的人。
从一年级到现在四年级,我们班由之前不到10名学生的父母在家,都如今不到10名的父母不在家,越来越多的父母在我的劝说下返乡陪伴子女,这是我最感到欣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