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平
1989年9月至1990年1月,我曾给常德德山大曲酒厂拍摄了一个电视专题片,题目取名《醇香飘逸》,一晃30多年过去了,拍摄时发生的一些花絮就像陈年的大曲酒,一旦倒出来顿时醇香飘逸。
为什么要拍这么一个专题片,起因是1989年10月,全国第五届白酒评酒大会在安徽合肥举办,组委会需要有影像资料。时任厂长吴信群和我是发小,他晓得我在电视台工作,希望能给厂里制作一个比较优秀的资料片。我欣然接受,就邀上电视台的老伙计徐映清,大概只用了不到一周的时间,一个5分多钟的常德德山大曲酒的资料片就完成了。厂领导和有关中层审片时没提什么意见,算是一审过关,我们准备封镜走人。
可是没过多久,从合肥传来了好消息,德山大曲58度、55度、38度酒一举夺得三块银牌,还是本届同类白酒中最高分的获得者。随即厂办主任朱学典找到我们,说是厂领导从合肥领奖回来,要求从长沙火车站站台开始,沿长沙五一大道拍一组领奖归来的视频资料。记得那天的天气格外好,秋高气爽,艳阳高照,我们进站台没多久,火车就进站了。下车后,吴信群等几位厂领导依次把奖杯举过头顶,他们和接站的德山酒厂人,个个脸上都洋溢着喜悦和自豪。站前广场早就有一台扎满彩带的大客车和几台桑塔纳等着,我和老徐坐在第一台桑塔纳车上,在车队前后来回穿梭,拍摄不同的场景。一路上鞭炮燃放不停,直到溁湾镇,这场惊动半个长沙城的游行才宣告结束。那个时候长沙市没有禁炮,车流量也不大,一个小地方的获奖车队,搞出这样大的场面,放在现在,怕是想都不敢想。
特别有意思的是,当车队到了袁家岭立交桥的时候,为了造气氛,我们有意识地安排车队停下,鞭炮连响,锣鼓齐鸣。霎时,袁家岭烟雾缭绕,响声震耳,四面的车辆都呆呆地停了下来,望着我们干瞪眼。这时几名交警急忙跑了过来,正想呵斥司机为什么停车,我马上跑了过去,向他们说明我们是电视台的,德山大曲获银奖,领导很重视,想拍一点喜庆的气氛,请他们支持一下。这位交警只说了一句“快一点”。可见那个时候,扛摄像机的在社会上还蛮吃香。不过,当时我还是模糊了一下,没说是省台还是常德台,如果真说是常德电视台的,交警肯定会数落我一顿。
回到常德,市里庆功、厂里庆功,弄了一圈。吴厂长拍板,要以德山大曲酒厂的历史为线索,拍一部不少于三十分钟的电视专题片。这是一个非常艰巨的任务,从1952年初,几家糟房凑在一起成立国营常德专区专卖处酿酒厂,到1989年名动三湘的常德德山大曲酒厂,穿越近40年的时间,要在一部三十分钟的专题片里表现出来,不知有多少功课要做。近两个月的时间,我们两个人每天不是在厂里的档案室查找资料,就是在生产车间里采访。
在尘封的档案里,我知道了酒厂成立之初,只有23名工人,年产不足百吨。“德山大曲”这个品牌诞生在1959年9月。1963年,“德山大曲”获第一块国家银牌;1984年二夺银牌;1987年,轻工部在人民大会堂为“德山大曲”举办鉴定会,方毅、严济慈、廖汉生、伍修权、宋时轮等领导人出席了鉴定会。著名书法家舒同即兴泼墨题写了“醇香浓郁”的条幅。1989年,德山大曲再夺银牌。
在车间,印象尤深的是制曲,一群姑娘在曲坯上,婀娜的身段有节奏地扭动,双脚在曲坯上轻盈地踩跳,手之舞之,足之蹈之,难怪有学者说舞蹈起源于劳动。最有趣的是姑娘们品酒的场景,樱桃小口抿一点点酒,似饮非饮,欲饮还停,有时又仰望上空,仿佛要品出酒中无尽的意蕴。我曾悄悄地问厂里的老工人,为什么踩曲要用女同志,品酒师也多是女同志?他们神秘地对我说:常德的酿酒就是源于一位妇女,所以头道工序踩曲必须是女性,最后一道工序品酒也多是女性。他们还煞有介事地说有诗为证:“武陵溪畔崔婆酒,天上应无地上有。南来道士饮一口,醉卧白云深洞口。”据说,常德城西的河洑如今还有崔婆井的遗迹。
印象深的还有酒厂招待所的牛眼睛酒杯,杯大不超过拇指头,端起喝酒不觉得,结果在不知不觉中被灌得晕晕乎乎。
两个月的时间,写了将近一万字的手稿,1989年12月31日正式通过厂里的审定,最后定稿7800多字。1990年1月,片子摄制完成,片名为《醇香飘逸》。
“是人间的玉液,是仙界的琼浆!窖香浓郁,入口醇和,软绵甘洌,回味持久,开瓶溢香,香气不绝。”专题片的解说词就在这绵绵的醇香里头慢慢地道出,今天道出的还有我与德山酒不得不说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