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新闻>> 常德

雪山作证——常德市第九批援藏工作队的故事
时间:2022-07-11 来源:尚一网 作者:唐卫平 肖慧 编辑:杨鑫

    □记者 唐卫平 肖慧

    这里是一天四季的西藏隆子。

    本还是晴空万里,下一秒就暴雨如注;翻越两个5000多米的山口,雨一程雪一程,太阳又在前方等你。

    隆子这个地方,常德人也许没去过,但对名字却很熟悉。

    1995年,西藏自治区山南市的涉边高寒县——隆子县,被确定为常德市对口支援县。27年来,一批又一批援藏干部代表常德对隆子倾心帮扶。

    这个火热的7月,常德市第九批援藏工作队就要和第十批完成交接。

    3986米的高原亘古不变,雅拉香布山顶皑皑白雪终年不化,隆子河一日也不停歇地向前奔腾。

    这些都没变,可隆子在变!

    6月27日至7月1日,赴藏采访团走进传说中的隆子,在氧气稀薄的高原上,秉持着“缺氧不缺精神”的常德作风,头昏脑胀地开启了工作模式。在短短几天里撷取到第九批援藏工作队在隆子1000个日夜中的几个小故事,以飨读者。

    (一)打开高原密藏

    我们的汽车在笔直的水泥路上行驶,两边是连片的绿油油的沙棘林,婀娜多姿、傲然挺立,每一棵都能凹出独一无二的造型,在湛蓝的天空下绽放出豪迈大气的姿态。

    “神秘高原,处处是宝藏。”常德市第九批援藏工作队领队、隆子县委常务副书记李进在车上打开了话匣子。

    藏香猪就是其中一宝。

    藏香猪有“人参猪”之称,是西藏原生优良猪种,被称为“喝山泉吃山珍”长大。黑黑的小猪会吃能跑,体型健硕,脂肪低、口感好。

    “隆子县历史上就有老百姓养殖藏香猪的习惯,但零散不成规模。2014年开始,三林乡边久林养殖户仁增多吉自发养殖有了一点小规模。我们2019年刚进藏,在调研中就发现了这个宝藏。”

    在内地与高原往返跑项目的苦和难,李进只字未提。在他的讲述里,2020年成功引进湖南建工集团二公司、湖南新五丰股份有限公司与隆子县人民政府三方共同投资组建隆子县玉麦湘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通过“公司+基地+合作社”的发展模式,用产业化打开藏香猪这一高原密藏。

    位于隆子县隆子镇忙错村的万头藏香猪标准化养殖基地距离县城5公里,占地面积约164亩,项目总投资3.5亿元,规划年出栏藏香猪35000头。

    29栋单层猪舍建得威武齐整,小黑猪们的幸福感爆棚,不仅有专人护理,还有专门的运动场。基地里,值班室、消毒室、锅炉房、水泵房、隔离猪舍、粪便处理棚、保育猪舍、育肥猪舍及相关附属设施一应俱全。

    “除了这个基地外,玉麦乡还建有藏香猪生态养殖和保种基地,预计全县年可出栏藏香猪10000头。现在标准化养殖、种猪、饲料加工、屠宰、冷链、物流的全产业链发展模式也已经初见雏形。”隆子县玉麦湘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谢易毛向我们介绍。

    这一项目,一举成为湖南省援藏工作招商引资的“标杆项目”、产业援藏的“点睛之作”。

    养好藏香猪,就找到了致富密码;卖好藏香猪,就打开了发展金钥匙。

    “藏香猪一斤能卖100多块钱。”谢易毛说起这话来底气十足。

    一个涉边县有了特色产业链,必将极大地带动当地群众特别是脱贫户就近就便、不离乡不离土就能融入产业发展、实现增收致富。

    我们遇上了23岁的西洛次仁,他是基地的技术员,在这儿包吃包住,买五险,一个月还能拿七八千块钱工资。

    小伙子不善言辞,面对我们的提问憋红了脸。听说我们是湖南常德人,才主动说了句:“我在湖南上的大学,是通过县人社局招聘过来的,专业也对口。”

    “没想过在外面发展吗?”我们问。

    “没,想用学到的技术建设家乡。”西洛次仁肯定地回答道。

    “把产业援藏作为对口支援隆子县的第一要务,努力把隆子县特色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

    显然,第九批援藏工作队进藏后在第一次全体会议上制定的这一规划,已经一步步变成目之所及的现实。

    (二)珞瓦新村日子美

    从隆子县城出发,车行5个小时的盘山公路,翻越几座近5000米的高山,才能到达200多公里外的扎日乡。

    这一路对于原本就有高原反应的我们来说,既痛苦又无奈。

    没想到,一进扎日乡珞瓦新村,就“撞”上了一段欢快的藏族舞蹈。

    气派的党员群众服务活动中心大楼前是偌大的广场,8名藏族汉子正合着音乐排练,时而摆手踢脚、时而原地旋转、时而齐声欢唱。我们听不懂藏语歌词,却能全盘接收他们在舞动中传递的快乐。

    一旁站满了围观的村民,有年轻的女子和年迈的老人。一个两岁出头的孩子跟着音乐摇头晃脑,模仿得有模有样,惹来一阵阵笑声。

    遇上这样原汁原味的藏族舞蹈,采访团也小小地激动了一把,拿出“长枪短炮”一顿猛拍。藏族兄弟见状,跳得更起劲了。

    “他们表演的是西藏的新旧对比。”扎日乡党委书记余志平笑吟吟地说。

    原来,这是扎日乡为庆祝“七一”文艺汇演准备的节目之一。全乡4个村加上乡党委机关和部队,将自编自演拿出17个节目同台竞技,时间就在当晚。

    珞瓦新村安卧于喜马拉雅山脚的扎日沟里,静谧祥和。一排排民居整齐排列,房前屋后干净整洁,流水潺潺,绿树成荫。

    这座村庄的确很“新”。2020年投入建设,2021年1月15日,隆子县的热荣乡、日当镇、列麦乡、雪沙乡、扎日乡的95户347名群众顺利搬迁入住了该村。

    余志平是岳阳平江人,和第九批援藏工作队的湖南老乡们很熟悉。他翻出手机备忘录,里面清楚地记载了工作队去年给扎日乡的投入共计141.8万元,其中51万元用于给珞瓦新村村民修建柴火房。

    “每家每户屋边上的那个柴火房,原来是工作队的杰作!”同行的记者恍然大悟。

    进村参观时,我们确实留意到这个柴火房。不下两人高,倚着房屋侧面建成,模式统一,里面的柴火无不堆成小山,又非常整齐。

    “工作队第一次来村里调研,就发现村民们把柴火随意堆放在房前屋后,既不美观也不安全。”余志平见证了95座柴火房的搭建全过程,对于村容村貌的提升效果显著。

    仓决卓玛是个漂亮的藏族姑娘,她笑着说:“村里路灯的电费也是由工作队出资解决的,傍晚,我们会聚在一起跳锅庄,幸福生活就像蜜一样甜!”

    像珞瓦新村这样的边境小康村还有不少,很多牧民群众像格桑花一样扎根在雪域边陲,是神圣国土的守护者也是幸福家园的建设者。

    “这3年,工作队还多次跑过曲桑、洞参施工现场,在边境小康村建设过程中尽可能地为群众多办实事。”援藏干部、隆子县委常委、副县长孙彬彬说。

    不知什么时候,窗外又下起雨来。空气无比清新,满目皆是青绿,珞瓦村民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李进说,这种笑容是援藏工作队员最大的满足。

    (三)扎西央宗的眼睛

    14岁的藏族姑娘扎西央宗有双漂亮的眼睛。

    宽宽的双眼皮,明亮的双眸好似盛着拿日雍措湖的湖水,顾盼生辉。

    援藏干部、隆子县人民医院副院长闫振升把我们带到了隆子县加玉乡达孜村扎西央宗家。

    见我们一群人涌进她家客厅,扎西央宗略显羞涩,抱着一箱饮料,挨个问我们要不要喝。

    再看望一下这家人,算是他结束援藏工作之前的一个小心愿。

    “眼药水还在滴吗?”同样的问题,他问了两三遍。得到扎西央宗本人和其父母的肯定回答后才放心。

    缘分始于2019年11月,第九批援藏工作队刚进藏不久。

    “我们在加玉乡义诊时发现了这个名叫扎西央宗的小女孩,成绩优异的她因为眼疾休学在家已经一年有余。看到她本人后,大家都莫名地心疼。”闫振升回忆。

    扎西央宗无疑是幸运的。在援藏工作队和常德市第一人民医院的帮助下,她于2019年和2020年两次来到常德接受了眼角膜移植手术,双眼视力恢复到0.7。

    这双漂亮的大眼睛终于能看清湛蓝的天、洁白的云、黑板上的字和一群常德“远亲”的笑脸。

    的确是结下了“远亲”。

    第九批援藏工作队在这3年里,经常来看望扎西央宗一家人。当然,很多在义诊过程中发现和救助的藏族同胞也是“串门”的对象。

    援藏医生刘丹就经常下乡义诊。“最恐怖的还不是缺氧,是遇上泥石流和落石,车轮就在悬崖边几十厘米的地方,让人心惊胆战。”

    “隆子县的不少乡镇,山高路远,交通不便,病人看病,往往要翻山越岭。我们想最大程度地解决他们看病难的问题。”援藏干部、分管卫生工作的隆子县副县长李祎珉说。

    谈话间,不禁让人联想到前一站去过的隆子县人民医院和三安曲林乡卫生院。前者经过连续投入建设,已经成为西藏全区标准最高、条件最好的县域级综合性医院;后者是第九批援藏工作队投资1600余万元在隆子县新建的两所高标准中心卫生院之一。

    工作队探索打造了“1+2+N”传帮带(一名援藏医生必须带好两名徒弟,辐射带好多名医护人员)和外科手术团队等一系列医疗援藏品牌。

    我们告辞离去时,闫振升提出来让摄影记者为他和这家人拍个合影。扎西央宗的母亲赶紧扯着丈夫进房,不一会儿,捧着洁白的哈达出来了。

    两人郑重地将哈达系在闫振升的脖颈上,双手合十,不停地说着:“谢谢,谢谢!”

    他们一家人都清楚,第九批援藏工作队的队员们马上要离开了,再见面不知何年何月。

    拍合影时,我注意到,闫振升眼睛里有亮晶晶的东西在闪动。

    (四)自来水与周转房

    “哗哗哗……”拧开水龙头,白花花的自来水肆意涌出,水花四溅。

    这一幕出现在现代人的生活里太过稀松平常。

    隆子县隆子镇叶巴村18岁的藏族小伙扎西多吉却很珍惜。平时洗菜洗碗,水龙头不拧太满,让水成几条细线慢慢流,是他们一家人的习惯。

    珍惜是因为来之不易。

    在2020年前,扎西多吉的母亲要走很远的路去打水,懂事的他经常帮忙。

    从山上接过来的地表水,水量不大、水质差、杂质多,加上高海拔地区冬季寒冷,地表水容易结冰,在冬天及枯水期用水非常困难。

    在叶巴村的集中供水设备间里,基井、泵房、不锈钢保温水箱一应俱全。这是第九批援藏工作队组织专家进行的大胆尝试——通过打井引出优质地下水,通过专用设备进一步存储、过滤、加压后,逐户输送到农民家中。存储设备具有保温功能,在确保水质安全的前提下可实现全年不间断供水。

    “工作队投资450多万元完成了我们镇叶巴和赤来两个村的安全用水改造,解决了209户658人的饮水和冬季断水问题。家家户户能喝上干净的自来水,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陪同采访的隆子县隆子镇副镇长索朗平措拧开扎西多吉家的水龙头,接了一捧水一饮而尽,黝黑的脸上笑出深深的褶子。

    同样把脸笑成花儿一样的还有隆子县教育局教研员扎西曲珍。她热情地领着我们参观了她上个月才搬进去的新房。

    客厅刷着蓝灰色的墙漆,一家三口的照片错落地挂着。客厅不大,但收拾得干净整洁,显得温馨雅致。

    扎西曲珍一家三口原来在隆子镇上自己租房住,一个月要出一两百元租金。镇上一些幼儿园教师、中心小学教师和教育局职工大多没有自己的住房,只能到处租房。

    扎西曲珍特别珍惜这次分房的机会,特别有归属感。她和老公动手设计布置了温馨的小家。

    最让她感到高兴的是,同事们、教师们集中住在一个院子里,其乐融融。“一起上班,一起下班,傍晚的时候一起在前坪打球、散步、跳舞。我们就像一个大家庭一样。”

    “这种感受我也有。”援藏教师郭建立说。他指的是常德援藏工作队的优良传统,即坚持所有援藏队员集中用餐、集体活动,让队员在雪域他乡也有家的归属感。

    第九批援藏工作队投资新建的这一栋栋漂亮的教师周转房在隆子镇小学、加玉乡小学、三林乡小学都已经投入使用。符合分房条件的教师每月只需出很少的管理费。这个暖心举措得到了有住房困难教师的一致好评。

    这3年,第九批援藏工作队共投资2086万元,重点配套推进隆子县中小学校的规范化建设和提质改造,使全县9所中小学校成为环境优美、功能配套、宜教宜学的全区一流的规范化学校,并以全区第一名的成绩通过了教育部关于教育均衡发展的检查验收。

    (五)接力棒

    我们进藏采访的第三天,常德市第十批援藏工作队的领队也赶赴隆子县,与第九批援藏工作队就资产、项目、工程和文件进行全面的交接,确保援藏工作的连续性。

    “这是惯例,领队先提前过来待个把星期熟悉情况。”说话间,李进回想起2019年7月1日提前进藏的那天。

    一晃3年过去了。

    今年7月,第九批援藏工作队3年的援藏工作即将结束。

    “回去的时候简单点。”李进说的简单点,是指省去送别的繁文缛节,队员们各自在工作过的地方告别辞行。

    “每一批援藏工作队的使命都一样,就是通过援建隆子县,让这里的老百姓有更多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李进说。

    这27年来,常德援藏干部正是这样一茬一茬接续努力。

    沿着隆子河谷绵延50.33公里的沙棘林,正是一代代隆子人和一批批常德援藏干部植树治沙的成果。在它的庇佑下,隆子县林茂水秀粮满仓。

    隆子县“菜篮子”工程产业园区,最早是第二批援藏工作队筹建,到第七批、第八批援藏工作队任期内形成规模,第九批援藏工作队又新引进了食用菌规模化种植。现有241座蔬菜大棚,果蔬品种达43个,不仅隆子县实现了“蔬菜自由”,周边市县也跟着受益。

    始建于1974年的隆子县人民医院,在常德人民的帮助下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第九批援藏工作队攥起“接力棒”,把该院建成了山南市区域卫生服务中心。而隆子县“十四五”规划里面,还有一所乡级高标准中心卫生院亟待第十批援藏工作队接着开建。

    ……

    怎么看待援藏这3年?

    “不干事很长,想干事业很短。”李进略微思索后说。

    进藏后,他和孙彬彬一行人用3个月的时间跑完了隆子县83个行政村,每一个村每一个山口都历历在目。如今要走了,心里记挂着有些产业尚在起步阶段,还需要进一步投入和发展;隆子机场的建设还有很多事情要协调处理,想亲眼看看雪域高原上筑起的“空中天路”建成通航。

    李祎珉、闫振升则牵挂着隆子县卫生健康事业的进一步提质,希望带出来的藏族医生“徒弟”能早日独立完成更多手术,还有常德市医疗工作队援藏的好传统——下乡义诊不能丢。

    采访中,援藏队员们都说,印象最深的是隆子县老百姓的纯朴,他们是发自内心的对常德人民给予的帮助表示感谢,让人感觉肩上沉甸甸,心里却暖洋洋。“3年援藏经历,将是我一生中的宝贵财富。”“回去后,梦里都会是藏族同胞们献的哈达和斟的酥油茶。”

    “情同手足、亲如兄弟,不畏艰难、不辱使命。”隆子县委书记次仁加措对于第九批援藏工作队交出的援藏“答卷”给出了很高的评价。

    离开那天,隆子用一道美丽的彩虹送别我们。

    圣洁的雪山、湛蓝的天空、宁静的河谷、奔跑的牦牛……隆子于我们是渐行渐远。对于即将到达的常德市第十批援藏工作队却是越来越近。

    对隆子,对他们,唯有美好的祝愿在心间!

 
版权声明:尚一网是常德日报传媒集团在互联网上授权发布尚一网、《常德日报》、《常德晚报》新闻的唯一合法媒体,欢迎有互联网新闻发布资质的网站转载,但务必标明出处“尚一网”和作者姓名;常德范围内网站若要转载,必须与本网签订书面协议。如若违反,尚一网将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转载要求:转载之图片、文件,链接请不要盗链到本站,且不能打上各自站点的水印,亦不能抹去我站点水印。
聚焦
常德
湖南
社会
娱乐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合作律师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Copyright © 2006-2011 CDYEE.COM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尚一网 版权所有
网站地址:湖南省常德市柳叶路常德日报传媒集团 邮编:415000 邮箱: cdyee@vip.163.com
湘ICP备11010971号-1 互联网备案单位编号:43070000010009
国家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证号:43120008001 许可证
   网络监督:柳叶湖公安局治安大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