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姚懿容 通讯员 胡燕妮 胡月
一亩池子,既可以收割稻谷,又可以起捕虾。退捕上岸后,汉寿县坡头镇群英新村村民童中保承包了18亩鱼池,从事稻虾生态种养。“今年受天气影响,虾不大,赚得不多,要是收益好的时候,一年可以赚10多万元。”6月30日,童中保说。
38岁的童中保有着20多年“渔龄”。“以前打渔为生,在船上一呆就是两三个月,开着渔船到处打渔,辛苦得很。”
按照长江禁捕退捕要求,2020年1月起,老童等大量渔民结束了长期在船上风餐露宿的生活,上岸了。“退捕上岸后,政府为我们安排‘后路’,考虑到我的家庭困难,给我安排了公益性岗位,在村里当秸秆焚烧巡查员。”童中保告诉记者,这份工作时间比较自由,空闲时,他还可以跟着师傅学习养虾养鱼,慢慢摸索赚钱门道。“除了稻虾种养的10多亩池子,我还陆续扩租了约30亩鱼池,养虾养鱼,这不,6月下旬虾刚起捕完,这两天就赶紧进了几十万尾鱼苗。”童中保忙得起劲。告别了20多年的“水上漂”生活,他实现了从“捕鱼专家”向 “养鱼能手”的转变。
让退捕渔民实现“再就业”,是我市稳就业工作的一大重点。自长江禁捕退捕以来,全市人社部门主动对接,通过社区(村级)劳动保障协理员(联络员)上门采集、电话调查等方式,加强退捕渔民信息采集,摸清就业情况、就业能力、求职需求,并录入公共就业服务平台系统,完善实名制台账;同时,积极落实“311”就业服务,通过基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对录入系统的渔民免费提供3次职业介绍、1次职业指导、1次职业培训信息,精准识别、分类施策。
为让退捕渔民顺利“转业”,全市人社部门按照精确设计、定点落实的要求,把退捕渔民纳入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免费培训范围,动态跟踪退捕渔民培训需求,对有培训意愿的退捕渔民实行“应培尽培”,在其集中聚居地乡镇开展月嫂、养老护理员、美容师、保育员、家政服务员、电工、焊工、保安等职业(工种)免费职业技能培训,让退捕渔民转型为拥有一技之长的技术人才。
王腊春是汉寿县罐头嘴镇的退捕渔民。“捕了几十年鱼,一下退捕,我真不知道能做什么。”王腊春介绍,自己在家闲了一段时间,2021年3月,县里开设育婴员培训班,她第一个报了名。学习抚触按摩、学做营养菜肴,培训班结束后,王腊春被评为“优秀学员”。在县人社部门的帮助下,她被推荐到了长沙我爱我妻家政服务有限公司就业。“一个月收入5000元,比以前捕鱼的时候挣得还多。”王腊春高兴地说。
针对部分退捕渔民由于需要照顾家庭、身体欠佳、年龄偏大等原因,不愿意离开本乡本村到外地就业的情况,市人社部门充分发挥公益性岗位兜底保障作用,根据“因事设岗、因需设岗”的原则,开发了林木绿化管护保绿员、社会治安协管保安员等工作岗位,同时,进一步加强岗位管理,把好入口关、协议关、管理关,对就业困难退捕渔民进行就近就地兜底安置。
自主创业、务工就业、公益性岗位安置……多种选择,让告别“江湖”的退捕渔民迎来岸上新生活。截至2022年6月,全市已有2682名退捕渔民实现转产就业,有就业意愿未就业的退捕渔民全部清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