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陈言谟 龚兴建 郭学薇 通讯员 杨妮 杨娟
家住汉寿县鸭子港乡五一村的曾长青老人怎么也没想到至今还健康、幸福地活着。5月20日,记者见到了这位82岁的老人。老人精神矍铄,为担任汉寿县种养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的女婿许后明一家料理家务,忙活不停。
“我是大难不死的人。”老人对记者一句慨叹,陷入了痛苦的回忆:40多年前,曾长青四肢乏力,走路都抬不起脚。他和同村4位“肚子鼓起来”的村民一同被送到当时的常德市血防医院检查、治疗。同去的3人不久就离开了人世。
五一村地处目平湖西岸,是沅水、澧水和洞庭湖的汇合处。特殊的地理位置让五一村成为了洞庭湖滨血吸虫病流行的重灾区。血吸虫成了以种稻、畜牧、捕捞为生的沿湖村民的可怕“瘟神”。
“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毛主席笔下的这句诗是当时五一村的真实写照:全村一千多名村民,一半以上感染了血吸虫病。
人民生命健康大于天。1979年,五一村被列为全国流行病学纵向观察试点村。
40多年来,一代又一代血防专业技术人员以五一村为家,坚持不懈,先后开展了不同阶段流行病学调查研究与优化防治对策试点纵向观察。为送走“瘟神”,将辛勤的汗水洒在了五一村的每一寸土地。
前赴后继,20多位驻村血防专业技术人员,有的已经去世。现任市疾控中心血防科科长周应彩1992成为了一名“试点战士”。回首走过的试点之路,他告诉记者:技术人员租住在一家简陋的民房,一年365天,有200多天在这里度过,调查分析血吸虫病流行因素,探究流行规律。
凝聚辛劳与智慧,一条条防治血吸虫病的探索之路在五一村相继有效铺展——
扩大化疗覆盖面,以人畜同步化疗为主,这是最初的防治对策。以此施策,五一村迅速降低了人畜感染率,1986年较1982年,人畜感染率由33.29%下降至8.98%。
进入上世纪90年代,技术人员从彻底改变当地村民饮用外湖疫水的习惯入手,采取人畜化疗结合改水及垸内开展灭螺的组合措施,全村建起压把井139口,达到平均每2户一口井。此举使村民接触疫水的机会明显减少,也减少了其他肠道寄生虫的感染,村民感染率大幅度下降。此后,村里率先实现集中式供水全覆盖,安全卫生厕所全覆盖。
反复药物灭螺。一条5公里长的灌渠流经五一村等3个村,钉螺分布局限在进水渠内,上游2个村的渠段均有钉螺分布,钉螺随着水流向五一村渠道不断扩散。灌渠两边是耕牛放牧场所,耕牛感染血吸虫后,牛粪严重污染水源,造成人畜重复感染。技术人员经过调研,决定每年实施高质量药物灭螺,对上游同步进行环境改造,有效巩固了灭螺成果。
环境改造灭螺。钉螺是血吸虫的唯一宿主,是两栖淡水生物,只要气温适宜,就能生存,人畜接触有钉螺的水域,都易感染。为阻断钉螺生存的“温床”,1999年,技术人员抓住洞庭湖二期治理工程启动的契机,建言、指导五一村先后对临洪大堤和垸内沟渠进行水泥硬化。此后,钉螺密度和感染螺明显下降。
封洲禁牧。五一村临近垸外有两块水草肥美的洲滩,这是村民放牧的好去处,也是活螺生存的高密处,人群和耕牛在此活动极易感染。进入新世纪,技术人员建议当地政府封洲禁牧,极大地减少了当地人畜重复感染。
2005年,血防防治分家,五一村试点工作由市疾控中心具体负责。这些年来,该中心将五一村列为健康扶贫的重点对象。该中心明确血防科科长周应彩为五一村驻点负责人,持续对当地展开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一系列防控措施;强化血吸虫防控知识宣传,该中心将五一村作为血防宣传主阵地,每年通过展板、宣传手册、农村广播等多种形式,通俗易懂地宣传血吸虫病防治知识,还致力血防教育从娃娃抓起,不定期对中小学生开展血防讲座、血防知识进课堂等活动。该中心为当地村民建起了身体健康档案,疾控人员采取入户方式,定期对全村村民进行血吸虫病免费检查,发放防护药物,对血检阳性人员发放免费治疗药品。
……
苍天不负耕耘者。
2008年,五一村人畜感染率降至5%以下,达到国家血吸虫病疫情控制标准;2015年,全村人畜感染率降至1%以下,达到国家血吸虫病传播控制标准;截至2019年,五一村连续5年未查出本地新感染的病人和病畜及阳性钉螺,达到国家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标准。
40多年的试点,五一村成为了省级监测点中保持疫情监测时间最长、疫情资料最完善的一个点,在国内血吸虫病监测点的监测中绝无仅有。其间,技术人员总结发表科技论文60多篇,获省、市科技成果奖5项,其中两项成果在全国推广应用,为我省乃至全国血吸虫病科学防治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市疾控中心党总支书记王杰表示,力争五一村2024年达到国家血吸虫病消除标准。
驱散“瘟神”的阴霾,如今,五一村人一心图发展,村民许后明便是其中一位杰出代表。他牵头成立了汉寿县种养专业合作社,流转耕地5000余亩,购置了收割机、插秧机、无人机等设备,成为当地规模化农业种植的领头雁。